返回中国法院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绘制法治新“枫”景】高效调解 把矛盾化解在法院“家门口”
  发布时间:2023-05-24 08:44:36 打印 字号: | |


五年来,我年年找他要钱,哪怕每个月给我一点,我也是愿意的,可他就是不给。刘某某无可奈何地向法官诉苦。

2018年潘某某经朋友介绍,从摩托车经销商刘某某处赊账购买了一辆价值7280元的摩托车。此后刘某某多次进行追讨,仅还款3000元。出于无奈,刘某某诉至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后,被告仍企图躲避债务,拒绝参加庭审,法院依法缺席审理并判决,判决后被告逃无可逃,主动向原告还款。

小案连着民心,事关民生。近年来,湾沚法院法官们以有力度有温度的办案方式,把矛盾化解在法院“家门口”,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滴滴答答”解民忧

在湾沚区某小区,住户汪某的房屋因楼上漏水致其天花板受损,多次要求楼上住户董某维修遭拒而闹心。汪某一气之下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案件后,考虑到双方系邻里关系,法官围绕与邻为善的原则,经过耐心的释法明理后,双方互相让步,最终达成调解,董某当庭赔付汪某7500元。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画出了司法为民同心圆。

释法明理见钱快

200754日,被告冯某某因经济困难向原告张某某的丈夫吴某某借款7000元,承诺三个月后归还,并出具了借条一份。此后,吴某某多次向被告张某某索要欠款被拒,直至吴某某去世被告也未能归还所欠款项。无奈,其妻张某某只能将冯某某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人经过初步审理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因涉案金额小,所以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被告冯某某,从案件实际出发,结合人情和社会的角度,劝解被告要主动还款,不能做诚信的失信人

最终在法官的耐心劝解下,被告于次日上午主动来法院将7000元现金当场交付给原告张某某,并向其表达了歉意。该案圆满结束。

简案快办加速转

近日,蒋某很烦恼。原来20226月,他为谢某某的某私房菜馆装修工程提供劳务,工程结束后谢某某却拒绝给付劳务款。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后,承办法官先是通过庭前审查,确认了案件基本事实。之后又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质证,对于双方无争议的事实记录在案。开庭过程中,再有针对性的归纳双方争议焦点着重审理。这样在缩短庭审时长的同时,简化了庭审程序。庭审过后又“趁热打铁”,约谈双方当事人探讨协商解决的方案。最终,几经商榷,原、被告双方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当场签订协议,现场出具了调解书,并现场送达,案件圆满结束。

“纠纷之于社会,如同病恙之于人”。如何高效化解纠纷?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法院聚焦“三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司法需求,绘制法治新“枫”景。

【前端预防 多措并举“治未病”】

健全完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与芜湖市多元纠纷化解促进中心签订《诉调对接合作框架协议书》,将诉调对接工作做好做深做实,为诉源治理工作提质增效。增强诉前调解队伍建设,选聘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社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组建专业、高效的特邀调解员队伍,把法律与民间习俗、人情道理融入日常调解工作中。今年以来,区法院诉前调案件1020件,调解成功562件,调解成功率55%。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邻里法官等普法宣传活动,创新黄梅小戏普法,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喜闻乐见的模式让法治深入人心。

【中端把控 快速高效“医已病”】

延伸为民办事触角,积极推进巡回审判与“民心审判”模式相结合,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深入村社田间巷尾开展工作,加快实现 “整体化解”。构建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协调联动,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共治”,形成“组织联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纠纷同调”的基层矛盾化解工作新格局,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科技赋能定纷止争,探索“互联网+”调解新模式,变“线下调解”为“云上服务”,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更加方便群众就近解决纠纷。

【末端延伸 整合资源“防再病”】


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发挥人民法庭作用,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以案释法作用,选取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广、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普法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以案释法,展现法治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定点联系上门服务,开展审判员进村居活动,56名干警对接85个村社区,定期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良好司法服务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湾沚区高质量发展的社情决定了湾沚法院供给优质司法服务的能力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案件高效调解,调解的是矛盾纠纷、调顺的是民心民意、稳定的是发展环境,湾沚法院将坚持来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解忧,把纠纷化解在基层。

责任编辑:湾沚区法院管理员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政府